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智改数转

枣庄市智能制造创新发展实施意见

时间: 2022-09-08

为纵深推进“工业强市、产业兴市”发展战略,加快打造京沪廊道智能制造高地,充分发挥智能制造对我市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引领推动作用,加速培育和提升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加强对全市智能制造工作的统一领导和具体指导,结合我市实际,提出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省“十大创新”“十强产业”“十大扩需求”任务要求,纵深推进“工业强市、产业兴市”发展战略,坚持创新驱动、标准引领、示范带动、系统推进,立足制造本质,紧扣智能特征,构建虚实融合、知识驱动、动态优化、安全高效、绿色低碳的智能制造系统,塑造枣庄制造新优势,为现代化强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

构建以智能制造技术和装备高级化为“点”,车间、工厂、产业链多层次全链条智能化为“线”,智能制造区域发展协同化为“面”的“点线面”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加快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和标准在工业企业中的普及和应用,持续深化智能制造各细分领域示范试点项目建设。到2025年,全市基本构建起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模式和发展形态,打造一批智能制造应用场景,树立一批智能制造示范标杆,培育一批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建设一批智能制造创新载体和公共服务平台,市级及以上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达到50家。智能制造成为我市工业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主要驱动力,全市智能制造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智能制造发展进程跨入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

二、重点任务

(一)加快智能制造战略研究和发展布局。提升智能制造战略意识与战略地位,加快我市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深化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发展对策研究,完善地区智能制造发展的政策和对策体系。引导鼓励支持企业积极开展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诊断,为企业不断改进完善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和具体对策措施提供技术指导和决策参考。在产业存量方面,推动一批工业企业进一步加快开展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5G+智能生产系统的规划设计与升级改造工作。在新增工业投资方面,鼓励和推动项目主体将智能制造内容纳入投资建设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实施,以尽快形成一批具有示范引领效应的项目,带动全市智能制造发展与布局。

(二)深入实施智能制造示范试点培育工程。在基础装备数字化改造、工业机器人、检验检测仿真、制造与管理系统集成、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等应用领域,深入开展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云服务平台等示范试点项目培育,集中一批政府与市场资源支持示范试点项目的建设与发展。对技术模式先进或具有地区及行业示范效应的试点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各级各类政策,进行重点培育和支持。通过持续深化智能制造示范试点培育工程,加快总结推广智能制造建设发展的新技术、新模式、新经验,巩固形成智能制造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加强智能制造标准建设。深入推进《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国家标准以及其他智能制造相关标准的普及与应用。支持龙头骨干企业、科研院所等在细分领域和行业牵头或参与制定智能制造行业、地方和国家标准,构建满足发展需求、先进适用的标准体系。鼓励搭建标准化试验验证平台(系统),开展全过程实验验证,强化智能制造计量标准支撑。引导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活动,促进业务流程再造和组织方式变革。

(四)培育壮大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鼓励制造业龙头企业、装备制造企业、软件及信息技术企业向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吸引国内外优秀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在我市落户开展专业服务。支持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合装备供应商、软件开发商推进智能制造装备、核心软件、工业互联网的集成应用。支持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与产业园区、重点用户企业开展长期战略合作,面向特色行业提供专业解决方案服务。支持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拓展市场、加快布局,通过技术、资本强强联合等方式发展成为行业内的龙头企业,不断提升枣庄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和服务能力。建立枣庄市优秀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名录,推荐列入名录的供应商参与我市企业智能化建设改造,定期公布星级供应商典型案例。

(五)加快工业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推动企业内外网改造升级,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物联网、5G、千兆光网等新一代信息基础网络建设,提升现场感知和数据传输能力。加快实施企业上云行动,培育一批大数据分析和云应用服务商,加强工业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新型算力供给。支持企业建设工业大数据平台,改造提升生产设备,加快应用传感器、射频识别、网关等数字化工具和设备,提升设备数据、产品标识数据、工厂环境数据等生产现场数据采集能力。加快建设一批面向行业发展需求、支撑作用显著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大型集团企业、工业园区围绕内部资源整合、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等实际需求建设各具特色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全要素、全产业链数据的有效集成和管理。

(六)加快工业支撑软件发展。以工业大数据为核心、融合应用为方向、云计算和互联网为支撑,加大各类工业软件培育和使用,优先发展嵌入式软件、生产管理、智能控制、工业大数据应用、虚拟仿真测试等工业软件。在着力提升工业软件技术的同时,积极推进工业软件,特别是国产工业软件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形成一批面向特定工业场景和特定行业、具有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工业软件。推动工业技术软件化,推进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领域知识显性化、模型化和标准化,形成一批具有引领作用和示范效应的工业软件。组织各类企业研发平台、科研院所等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提升智能制造核心软件系统的自主可控性,提升工业软件支撑能力。

(七)加快智能制造装备发展。坚持高端化、自主化、智能化发展方向,支持装备制造商研制具有自感知、自决策、自执行功能的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智能传感与控制、智能检测与装配、智能仓储与物流等智能制造装备,提升自主研制水平并实现在重点行业的规模化应用。支持装备制造商、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行业用户单位联合研制智能化成套装备(生产线)。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关键短板智能装备技术创新。加快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研制,提高质量、性能和可靠性,推进智能装备的集成创新和应用示范。

(八)建设专业人才队伍。针对企业在开展智能制造过程中的实际需求,依托“枣庄英才”集聚工程,深化“智能制造人才+项目”的招才引智模式,定期开展实用型技能人才招聘会和项目推介会。落实面向人才的住房优惠、子女入学、奖金补贴等支持政策,扩大“枣庄惠才卡”对智能制造领域人才的覆盖面,吸引有一定工作经验的高水平人才来枣庄落户就业。积极拓展与省内外高校、长三角等先进地区交流合作渠道,积极发展引进外部智力资源。支持在枣庄高校、职业(技工)院校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职教理念、职教模式、培训项目,优化专业设置,开展本地智能制造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围绕我市“6+3”现代产业体系,开展“标杆企业培优”“智能制造”等专题系列培训。

(九)深化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高起点引进、精准招商,突出产业链配套招商。组织企业赴先进标杆企业开展实地考察学习,推进我市工业企业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发展前沿地区对接,吸引更多智能制造资源要素向我市集聚。组织参加重大会展活动,开展区域、行业、企业不同层面技术创新、展示体验、供需对接、“双创”大赛等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在智能制造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产业应用等方面广泛开展交流,不断拓展合作领域。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区(市)和行业协会组织开展智能制造经验交流会、现场推进会等活动,引导和带动本辖区、本行业提升智能制造水平。重点鼓励和支持企业牵头的智能制造技术项目对接活动,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活力与能力,创造更多更广的跨区域、跨行业合作机遇。推动对外合作项目加快发展,加强与智能制造相关先进组织和机构的交流合作,进一步鼓励跨国公司、国外机构等在枣庄设立智能制造研发机构,争取更多高端智能制造项目落户枣庄。

(十)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推动产业链协同升级,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全过程、全要素深度融合,实现产品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管理等过程集成协同,推动构建人机物智慧互联的企业智能化“内链”,融合集成、共享、协作为特征的智慧化“外链”,优化供应链、产业链体系,进一步提升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推动重点行业产业链加快智能化升级,发挥龙头骨干企业对产业链供应链的引领带动作用,支持“链主”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商、服务商、上中下游产业链企业等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通产业链上中下游,加快推进商业模式创新,打造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基于平台开展协同采购、协同制造、协同配送等应用,赋能产业链相关企业协同发展,提高产业链协作效率。优化产业链结构与空间布局,支持产业链企业加快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深度互联和协同响应,推动建立联合培训、标准共享的协同管理体系,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枣庄市智能制造创新发展工作专班,专班办公室设在市智能制造产业促进中心,会同有关部门拟定年度工作方案,统筹协调推动智能制造创新发展。建立密切协同的工作制度和机制,加强对全市智能制造工作的组织领导、宏观指导、政策引导、考核督导。

(二)推动产融对接。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智能制造关键技术与核心部件突破、智能装备与系统开发、公共平台建设、智能化改造、示范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项目提供信贷支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智能装备租赁和融资租赁业务。鼓励融资担保公司为智能制造相关企业贷款提供担保,缓解融资难题。

(三)加大政策支持。积极争取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省级贷款贴息等资金扶持,落实国家和省支持企业智能化改造、企业上云财政补贴以及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软件)保险补偿等政策。统筹用好市级产业引导基金等各类支持企业智能制造发展的资金政策,鼓励各区(市)和枣庄高新区建立健全配套政策,加大对智能制造的支持力度。

(四)强化平台服务。依托枣庄市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以线上平台运营和线下深度服务相结合的创新模式,整合资源为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软件开发商、设备制造商和用户提供对接服务,解决行业实施智能制造的难点痛点,积极开展政策宣讲、产需对接、技术交流、业务培训、项目管理等公共服务活动。充分发挥浙江大学山东工业技术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枣庄(峄城)智能电子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北京理工大学鲁南研究院等一批现有平台功能,为智能制造创新发展提供支撑服务。

(五)营造浓厚氛围。通过报纸、电视、网络以及新媒体等各种传播方式和宣传途径,加强对智能制造标杆示范企业和项目等先进典型的宣传推介。用好各类试点项目成果,认真总结成效经验,多渠道、多层面对智能制造推进过程典型经验进行专题总结推广。广泛宣传国家、省、市等各级各部门智能制造发展方面的优惠政策,提高全社会对智能制造的认识,调动社会各方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推动智能制造的舆论环境和良好氛围,激发企业发展智能制造的内生动力。


主办: 枣庄市智能制造产业促进中心 地址:枣庄市薛城区和谐路390号 电话:3139966

鲁公网安备:37040002000037号 备案证编号:鲁ICP备2023009352号-2